包钢高钢级BT125H稠油热采专用套管成功下井,为优化产品结构、打入高端非API标准市场夯实了基础。这是不久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钢管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区域技术主办张海燕带队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我就是要为我的家争光。”提及这些,张海燕露出微笑,眼神自豪而坚定。她说,包钢就是自己的“家”。
张海燕说:“我是听着祖辈、父辈建设包钢的故事长大的,这也是我选择工业自动化专业主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爷爷响应号召支援包钢建设,是第一代包钢建设者。父亲在原无缝厂工作40多年,是同事们眼中要强、严谨的“老张”。“你是老张家的闺女,一定要给咱家争光。”带着爷爷的嘱托来到包钢,和父亲一样成为无缝厂的一员,她立志要沿着父辈的足迹,建设一个更具现代化水平的新包钢。从此,“家”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张海燕深知,包钢是张家祖孙三代共同为之奋斗的“家”,是培养自己成长成才的“家”。此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她为之不断努力,乐此不疲。
张海燕回忆起入职后的第一个任务。当时她以程序员的身份参与比利时Colinet接箍车丝机的安装调试,调试进行到关键节点,翻译因为急事离开。现场人员和外籍专家比比划划始终无法沟通,急得直摇头。关键时刻,她站了出来,用流利的英语讲出故障情况。很快,问题得以解决。“小姑娘厉害了,还有这一手!”那件事以后她就成了“候补翻译”,张海燕说,最长一次竟然让她“替补”专职翻译数月之久。而她独立翻译的“colinet接箍车丝机”技术手册也成为现场重要的参考资料。 “没想到,外语在现场还能发挥这么大作用。”张海燕发挥外语优势,多次参与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在设备资料中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结合现场实践经验创新创效,从刚刚离开校园的“毛丫头”快速成长为技术过硬、独挡一面的技术型女性。“想要出成绩,就得不断学习。”张海燕说,这是父亲对她的教诲。尽管只有初中学历,父亲却依托包钢提供的大平台,不断学习成为技术尖子。张海燕也爱学习,她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下工作思路和问题所在,标注解决问题的办法。文件柜中数十本笔记早已被翻得卷了边、变了色。笔记越记越多,张海燕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2007年,27岁的张海燕作为包钢优秀技术能手远赴哈萨克斯坦进行技术输出。这个厂的进口全自动接箍设备在调试过程中遇到了操作联动失灵的难题。“一开始, 他们并不信任我,觉得我太年轻,没有经验。”至今,张海燕对那段经历还记忆犹新。她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手到“病”除,原本质疑她的“老外”竖起了大拇指。为期两个月的“出国之旅”,张海燕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优秀的英语口语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方式,帮助对方提升技术水平,为包钢树立了良好的海外形象。 如今,昔日的无缝厂已经变成钢管有限公司,是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之一。张海燕所在的生产技术部拥有一支年轻化、高学历、具有多领域高技能的无缝管专业研发队伍。而此时的张海燕潜心研究螺纹加工设计编程与应用20载,早已成为大家眼中的“多面手”。“现场技术员、翻译、程序员……这些都是我。”张海燕说,同事们给自己起的“头衔儿”很多。
“我们女同志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张海燕凭借女性独特的细致入微和果敢坚韧扎根生产一线,先后解决了“接箍车丝机单项不稳”和“管加工作业区生产节奏提升”两大技术难题;挑起特殊扣研发项目大梁,填补包钢生产特殊螺纹连接套管方面空白;实施“解决无缝钢管端面锯切质量不稳定问题”项目,获评内蒙古创新方法大赛决赛二等奖;累计发表技术论文22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多达15项。参加工作以来,她努力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参与的员工自主改善和科技创新项目累计创效近3000万元。 集包头市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于一身,张海燕并没有因此止步。“今年是包钢建厂70周年,而我们家也一直在延续着一份沉甸甸责任,一定要把包钢这个大“家”建设得越来越好。”张海燕说,这条路她一定会循着祖辈和父辈的脚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