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全国破产经典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其中“西宁特钢及关联企业矿冶科技协同重整案”被认为具有典型性入围。权威评价认为,该重整案系全国首家上市公司与参股子公司协同重整的案件,是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通过司法途径为我国钢铁制造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的典型案件。 5月30日,《青海日报》在头版以《凛冬之下,红梅待放!》为题,从“为何重整、如何重整、重整效果”等三个维度对西宁特钢重整案进行了详实报道。今天,我们就跟随《青海日报》一起去看看西宁特钢的重整之路。
正文来了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翻开近百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壮丽画卷,一幕幕“开拓”“强基”“跨越”“转型”的画面催人奋进,令人深省。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15.8万吨钢,到目前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这其中的艰辛与努力值得所有中华儿女肃然起敬。特别在祖国西部,亟待开发的青海。1964年,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三线建设”战略在西部地区实施,原本溪钢厂一批心怀报国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产业工人、工程人员来到青海,建起了西部地区最大、西北地区唯一的特殊钢生产企业。并且克服万难,在1969年,成功冶炼出青藏高原上第一炉特种钢,对支撑钢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作用。为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60年峥嵘岁月,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这位青海工业“老大哥”,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岁月里,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奉献所有。近年来,在外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萎靡的凛冬困境下,以及企业自身历史包袱沉重的羁绊下,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急剧恶化,亏损面不断扩大,虽然积极响应青海省委省政府改革发展号召,经过了内外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企业却始终无法彻底摆脱困境。枯木老已,春风又生!虽在凛冬下,回首过去,在青海钢铁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一代代来自祖国各地坚守奉献的西宁特钢人创造的各项记录;眺望前方,钢铁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料,制造强国目标的基石。研判形势,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担负起历史重任,对改革脱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破除万难,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企业破产重整(又称“司法重整”)工作。今天,一朵凛冬下的高原红梅静待再次绽放!
为何要依法依规推动西宁特钢司法重整? “今年以来钢材价格下跌明显,原燃料价格高位,企业效益大幅下滑,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今年4月,《第二十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对钢铁行业的表现作出总结。由春入夏,是一年中最具希望的季节,但对钢企而言,这场寒冬持续的太久,已是寒气入骨。特别是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资源型特殊钢生产基地,国家军工产品配套企业,中国四大特钢企业集团之一的西宁特钢更是一路负重前行。“十二五”以来,为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西宁特钢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举债投入上百亿元实施了装备升级改造。但随后钢铁行业进入去产能调整期,加之融资环境收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导致形成高负债、重资产、高成本、低效率、低效益的被动局面,企业长期负债前行,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发展举步维艰。西宁特钢生产部主任王永宁回想当时的困难场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钢材生产的原料库存常常预警,只够两三天的生产用量。作为企业生产组织总调度压力特别大,公司既要拿着有限的资金四处找寻可以少量发货的供货商,又得守着有限的库存量协调各生产线的生产。正常每周开一次的布料会基本上天天开,真正体会了一把什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需求萎靡、成本高企的多重困境,企业被迫停下了三分之二的产线,再往下发展必将经历停产、停业、破产清算的三部曲……不破不立,敢破敢立,要破要立。60年的老国企真的到了必须再度决策如何前行的渡口。青海省委省政府力挽狂澜,作出了重要决策:必须做好西宁特钢的司法重整工作,这是作为上市公司对社会、对公众的负责,也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负责、对职工的负责。
西宁特钢这条破产重整之路是否好走? 在当前钢铁大环境下,经营一家正常生产的钢铁企业已是举步维艰。那么,重整一家已经破产的钢铁企业难度可想而知。难不难?非常难!做不做?必须做,还要往好里做!西宁特钢改革脱困工作是防范化解国有企业重大经营及金融风险的重要事项,也是全省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任务的重要部分。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研究改革方向,做出重要部署,确保改革脱困工作按照既定计划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加快推进西宁特钢及关联企业进入司法重整程序,2023年4月18日、6月14日,分别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复函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顺利完成重整前置程序;6月20日,西宁特钢及关联企业被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至此,西宁特钢司法重整正式开始,但繁杂的工作、各种极具考验的抉择决断才刚刚开始。这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人。但是,当前我国钢材市场依然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对于正常生产的企业钢材成品“白菜价”,对于亟待重整并购的企业,很难找寻肯出手且合适的战略投资人。青海省委省政府要求,战略投资人遴选重点要关注业务赋能、未来发展、债权清偿率等核心要素,着力实现根源治理,而不仅仅是债务一化了之。省国资委会同西宁特钢及关联企业、中介机构组成战投招募专项工作组,在战略投资人公开招募公告发出前,就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始了与中央、地方国企、民营等10余家钢铁头部企业集团等反复沟通对接,受钢铁行业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应者寥寥,至此,重整工作难度再次攀升。“好在前期对接的战略投资人中仍有企业表达出独有的坚定和信心。”西宁特钢司法重整专项工作组工作人员田勇说。通过成立重整投资人遴选委员会,经过两轮竞争性谈判及闭门会议研究,从资产估值与清偿率高低、资产盘活与发展生产、稳定就业与薪酬待遇等多个维度充分比较,最终确定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与3家央企背景财务投资人组成的联合体及其提交的重整投资方案为优选重整投资人和重整投资方案。今天,西宁特钢重整计划已顺利执行完毕,当翻开省国资委制作的“西宁特钢改革脱困大事记”,160余项大事被详细记录。一项项、一条条记录是西宁特钢司法重整工作的印迹,更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对西宁特钢“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改革决心!
西宁特钢破产重整后,现状如何? 5月17日,距离西宁特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已经过去5个月,再次踏入西宁特钢的厂区,干净的厂房、整齐的厂区、全面启动的生产线以及严阵以待、精神饱满、坚守各自岗位的产业工人,让我们看到了新西宁特钢只争朝夕、再创辉煌的精神面貌。当走进关闭7年再次启用的原料厂球团竖炉作业区,2008年的设备在工人们的修理维护下再次“光荣上岗”,伴随机器的轰鸣声,一颗颗黑色的球团滚动出炉进入下一道产线。“企业司法重整后,建龙集团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恢复生产,没想到球团产线再启用,被第一个提上了日程。”西宁特钢原料厂设备副厂长代宝说,球团是钢铁生产必备的原料,2008年老西宁特钢建设投产年产能50万吨生产线,然而,后期企业运行困难不得不在2016年关停该厂区。2024年1月1日,西宁特钢在各部门抽调60人组建球团竖炉检修小组,要求在2月9日前将球团生产设备全部启用起来,为后续生产提供充足原料。代宝回忆当时进入车间的场景:“7年了,球团厂房的大门都掉了下来,厂房全是灰尘和杂物,整个设备被拆解得四分五裂,且满是锈污。大家都很忐忑,但是我们知道企业要想重新恢复历史地位,这是我们必须迈出的第一步。”60名人员,40个日夜的坚守和突围,30mm厚的锈迹被打磨干净,所有管道实现畅通,数控数据再恢复,1000多台(套)设备实现正常运行……从没信心到有希望,从埋头干到有奔头,2月9日球团产线全线开启。5月17日当天,代宝告诉记者,球团单日产量达1900吨,已经达到满产产能。不仅如此,现在作为建龙集团子公司的西宁特钢开始与其旗下13家子公司平行对标,吸收先进经验,对标对表发力。西宁特钢副总经理吴海峰介绍:“企业对标集团各企业后,寻找自身差距,第一时间以‘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提升装备效能’为出发点,全面梳理各工序装备,逐个研判,制定设备更新及技改项目计划,现在10余项技改项目在有序推进。”今年一季度,从证券市场公开财报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归母利润已同比减亏0.55亿元。另据企业统计,1-3月,企业钢产量24.88万吨,钢材产量23.2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1.19%、9.90%。数据可以证明,西宁特钢已经开始企稳回升。然而,很多人还在担心,西宁特钢司法重整已经完成,从省属国企到民营企业这一身份的转变会不会代表与青海省委省政府及国资委“划清界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相反,青海省委省政府将更多关注点给到了西宁特钢。2024年农历新年过后,上班第一天就在西宁特钢召开了全省企业家座谈会,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代表齐聚西宁特钢,会上还为参会代表企业现场办公,收集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青海省国资委、省工信厅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持续支持西宁特钢的发展。在落实好省国资委与建龙集团签订的《服务支持协议》的同时,在“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及对西宁特钢技术升级、环保改造、绿色转型等项目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尽快实现扭亏目标。按照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志祥对西宁特钢未来发展的规划,一切都在有序推进:从短期看,分三步走,一是让西宁特钢快速复产满产;二是提升西宁特钢盈利能力;三是实施电渣炉、锻钢等技改工程,扩大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市场份额。从长期看,围绕“打造千万吨级特钢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择机将旗下优质特钢资产重组置入西宁特钢,将西宁特钢打造成为市值处于行业头部,规模达到千万吨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特钢企业集团,恢复西宁特钢在特钢行业的历史地位。今天,在西宁特钢生产区只见钢水从高处倾泻而下,瞬时钢花四溅,那不就是凛冬绽放在高原的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