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日电欲谋农业光伏第一股 借力百亿光伏基金
发表日期:2015/8/19 8:41:26 兰格钢铁
    蛰伏四年后,青岛一家专注农业光伏的公司正在谋划上市融资。

    8月18日,青岛城投集团在光伏农业发展论坛上正式宣布,其与光大银行、国开行以及其参股的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昌盛日电)共同出资设立100亿规模的农业光伏产业基金,也标志着青岛海上丝绸之路600亿的产业基金部分落地。

    在此前一天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青岛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在经过四年的前期发展后,昌盛日电农业光伏园区模式已经得到了银行、地方政府等相关方的认可,目前正在推进上市前的准备工作。这家成立仅四年的公司项目已经布局全国18个省市,到今年底其装机规模将达到0.8GW,总规划面积5万亩,青岛城投集团是其第三大股东。

    光伏与农业结合是近年来受到政策鼓励的产业方向之一。虽然光伏发电并网已经获得政策支持,但一些地方的项目仍不时面临着圈地质疑,而农业则存在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渠道窄的现实困难,业内一直在寻求两者结合的突破口。

    昌盛日电试图在两者间找到平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昌盛日电提出的模式是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光伏园区,将光伏发电业务和各地优势农作物种植结合,同时设计了孵化器功能、开展创客大赛引入商业团队,形成“4:4:2”的园区业务格局。这当中光伏电站的发电收益可向银行抵押带来贷款,从而解决发展农业项目前期的资金困局,而各地农业生产优势与引入的创业团队结合,为长期发展的园区产业带来可能。

    “光伏+农业”获得资金支持

    在资本追逐的光伏业,昌盛日电其实名不见经传。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但在四年后已经从最初的30人规模的初创团队已经发展到现在1200多人、0.8GW装机容量的规模。

    昌盛日电总部位于青岛即墨市,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财政部的1.1亿元拨款,开始探索光伏与农业结合的产业模式。

    在青岛科委分管过园区工作的李坚之表示,尽管农业产业化的前景向好,但其前期投入大,回报较长,因此很难获得融资,自有资金占比相当大,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往往很快面临无法维持的困境。

    而光伏产业在经过此前十多年的高速扩张后,目前单纯只做发电业务已经很难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由于光伏电站一旦建成就需要占用土地长达二三十年,而政府税收在前五至八年大部分被补贴抵扣,各地政府对于单纯的光伏电站并不积极。光伏与其他产业结合成为出路,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农业+光伏”的模式也是其中之一。

    在此前几年在全国布局下电站项目的基础上,昌盛日电最终选择了与地方政府合作园区的模式。昌盛在即墨当地的农业光伏产业园是其规模最大的项目。

    这个名为大沽河流域光伏农业示范园区的项目总规划150MW,由昌盛日电与即墨市合资的项目公司运营,除了光伏发电,还有蔬菜、茶叶、菌类、园艺花木等一系列种植物。园区内的大棚同时承担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的功能,由于共用了大棚支架等设施,成本可以节省40%,每亩约可节省10000元左右的成本,大棚寿命也有所延长。

    昌盛日电获得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金太阳”等专项扶持的政府补贴,二是银行的长期贷款。“我们是以光伏电站20年的发电收益权向进出口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做抵押,能够拿到12到14年不等的基准利率的贷款。”李介绍。

    最新的100亿基金还将进一步帮助昌盛日电的项目拓展。前述青岛城投发起的100亿农业光伏基金是青岛市600亿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的一部分,其成立是为了专项投资昌盛日电在全国各地的光伏农业项目。李坚之表示,这笔基金可支持1200MW装机的项目,超过现在昌盛日电建成和在建项目的总和800MW。

    三年扶持5-8家农业龙头

    除了资金,土地本身也是发展“农业+光伏”面临的问题之一。此前有报道称国内有企业以农业光伏为名获得地方土地,但未见发展农业因而遭受圈地质疑。

    李坚之解释称,昌盛日电的土地是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而来,但因为实际仍然在进行农业种植,因此不需改变农业用地的性质,没有土地使用税的成本。而对于农民来说,昌盛日电的园区可以为他们提供工作,解决了其就业问题,并且还能增加收入。

    对于这类园区来说,保证其长期业务开展提供就业关系着其土地使用的正当性。为此昌盛日电提出了“4:4:2”的园区发展模式——40%的园区面积由昌盛日电和旗下的专业农业公司经营,40%的面积提供给本地的农业专业化企业入园经营,剩余20%用于农业创客孵化。

    李坚之介绍,前两者是将其昌盛日电的优势与地方的优势农业相结合,因为各个地方的产业有所不同,而孵化器功能的设置则是出于园区长期发展的需求,目的是培养园区农产品的产业化。“这样就同时吸引了回乡农民工、大学生以及地方农业技术合作社的力量,获得了土地,解决了就业,吸收了技术。”李坚之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述示范园区看到,昌盛日电已经建立了创客大学和创客空间,除了提供创业的办公空间之外,还向各个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法律、资金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已经有茶叶、菌菇、蔬菜相关的商业品牌团队入驻。昌盛日电计划三年扶持出5到8家农业龙头企业,孵化20家以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培养30到50个家庭农场主,扶植150到200个种植大户。

    对于入驻的企业,除了有政府补贴,昌盛日电还通过大棚租金来回收成本。李坚之介绍,光伏电站部分测算八到九年能够回收成本,而农业业务平均需要六到八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农业光伏这一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昌盛日电此外还有工厂屋顶发电、光伏组件生产等业务。昌盛日电人士透露,不同业务板块可能考虑分拆上市。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